重生流小说

中古风俗礼仪几则

《北朝帝业》转载请注明来源:重生流小说chongshengliu.com

有书友提问主角在自称的时候该不该称字,今天在这里回应下。

所谓表字,是从本名延伸,表德述志之别称。在社会礼仪中,称字表示尊重或亲近,自称则显狂妄。

但这是一般情况,很多时候其实也不必以此为准。

南朝谢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南朝谢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以字行的意思就是出于某种原因,隐没本名、以字行世。在这样的情况下,字就等于名,他称也可,自称也可。

两个例子中,谢弘微犯的是内讳,即就是犯的他所出继的继母的名讳。谢裕则犯的帝王国讳。

我们再讲一下避讳的范围,其中一个比较悲催的人物,是东晋的毛穆之。

毛穆之是东晋名将毛宝之子,字宪祖、小字虎生,因与东晋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来成为桓温的下属、桓温母名有“宪”,于是再称小字。直至唐人修《晋书》,又因唐太祖李虎而改称武生。

再后时期,盛唐名相姚元崇、字元之,武周时期有突厥叱利元崇谋逆犯边,武则天不喜大臣同名,便让姚元崇以字行。但等到时入开元,姚元崇名字里的“元”都被没收,成了姚崇。

自称可不可以称字,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本名确实不便行世,称字未尝不可。

古代国讳的范围,还算是比较统一,但包括家讳在内的其他忌讳,则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比如说司马迁父司马谈,《史记》中到底有没有“谈”?其文所述晋悼公父惠伯谈、杀赵高之宦官韩谈,究竟是《史记》原文还是后人补撰?

比如说东晋王舒,朝廷拟之出任会稽,王舒因其父名王会而拒绝出任,最终逼得东晋朝廷将会稽改名为郐稽。

还有东晋桓玄宴请王忱,王忱因刚服散、呼奴温酒,桓玄闻声大哭,因为他的父亲叫桓温。

有关避讳,是越来越严谨、越来越讲究,也因此衍生出许多的悲剧和闹剧。

中唐大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李晋,所以终生没能参加进士考试,以至于韩愈都为此写了一篇《讳辨》。

《唐律》中还明确规定,凡所官称府号有犯父祖之讳者,不得冒荣居之。

五代冯道为相多年,其门生为其诵读《道德经》,开篇讲“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另有南宋钱良臣,其子少惠,读书所见“良臣”皆呼“爹爹”,所以便有了读《孟子》时的明言: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也是古代避讳礼俗过于教条化、不知变通的讽刺。

我们了解历史,除了基本的历史脉络和趋势之外,关于一些具体场景,其实也要灵活看待。

我又想到一个比较教条化的认知,那就是主角年纪都不到二十、未行冠礼,怎么就有字了?

《礼记》中讲,二十冠而字,这算是一个比较常识化的认知。

其实古代冠礼本就不独以二十为限,《礼仪》中还有诸侯十二而冠,若天子,亦与诸侯同。所以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冠而生子,礼也。

冠礼并不是说一定要到二十才可加冠,而是举行过这个仪式之后,就可以为一个成年人、承担他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于庶民而言,需要进行纳税服役,于贵族而言,可以出任官职。

汉武帝十六而冠,汉景帝抱病为其举行冠礼,十天之后景帝驾崩,刘彻登基为帝。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早婚早仕之风盛行。所以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更加的形同虚设,许多人十三四岁就已经为人夫、为人父。

北魏泉企,九岁丧父,服阕袭爵,十二岁时乡人便前往州府请为当县县令,朝廷许之。按照冠而仕的标准,显然是已经举行过冠礼。

关于中古风俗礼仪,先讲这么点。以后有机会,再讲讲其他方面。。。祝大家生活愉快!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衣冠正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重生流小说chongshengli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开局贪成五亿县令,女帝求我多贪点?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继兄不善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朕,剩者为王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春枝缠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清末土司王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我在水浒做奸商大唐小说家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大明风流朕,乃万岁!臭县令朕怀孕了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带着美女闯三国叛军围城,我皇太子揭棺而起!我在三国逆转乾坤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我家娘子太体贴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玄天宗修行记事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谍战风云录:大宋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HP)Forgive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我在异世界召唤大宋小农民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