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流小说【chongshengliu.com】第一时间更新《古格生死书》最新章节。
引子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正文
有人说,到西藏无人区去探险的通常是三种人:失恋的、失业的、和失常的。
我不是其中任何一种,为了协助导师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我从北京飞到了海拔4300多米的昌都地区。当我走出有“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民用机场”之称的邦达机场的一刻,一双脚终于实实在在踏上了这座从少年时代起就魂牵梦绕的、神秘而高冷的青藏高原。
课题组一行三人,我的导师杜培琛教授,58岁,国内资深的冰川学家,多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师兄韩松,导师的衣钵传人、得意门生,27岁,明年即将博士毕业;而我名叫姚远,22岁,研二在读,是传说中那种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热血青年。
如今刷新闻经常会弹出这样的头条:“全球变暖,南极巨型冰山崩塌,冰川异变正在加剧”、“北极正在融化,30年后北极或将消失”、“格陵兰‘海冰阀门’大开,一万亿吨冰山坠入大海”等等……光是看标题就触目惊心,似乎电影《后天》里的末日景象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然而事实上这些新闻报道并非全是危言耸听,除了南北两极之外,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冰川大退却”的剧情,也同样正在这里加剧上演。
人们通常说地球有“两极”,但是在地质地貌学概念上,地球其实有“三极”,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高极”。什么是冰川?你可以理解为陆地上最大规模的、可以像河流一样移动的固态水体。由高山降雪凝结而成,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挤压,体量惊人,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山体俯冲而下,一路切割大地、推平山谷、势不可挡,具有移山填海、重塑地貌的可怖力量。
西藏的冰川面积,占到了全中国冰川总面积的48%,然而,目前整个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加剧消融。科考界两次冰川编目的数据对比发现,近十年间中国的冰川面积缩小了18%,冰川储量减少了约20%。著名的喜马拉雅山冰川群,冰川面积从1990年的8878*平*方公里,减小到2010年的7594平方公里,收缩了将近1300平方公里。卫星照片显示,一些大型冰川正在逐渐分化为多支小冰川,而一些小型冰川,则正在从地图上消失。像普若岗日冰川、40号冰川,这些曾经内地游客可以亲密接触的网红景点,现在正在一个个被环保部门宣布永久关闭,变成了生人勿近的禁区。
导师这次主持的科考项目,是《藏东南地区冰川加速消融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课题组一行三人,五月份入藏,按照最初的计划,是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进入世界公认的“地球上最后的秘境”——墨脱。
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藏东南的林芝地区,与印度接壤。发源于杰玛央宗冰川的雅鲁藏布江原本自西向东,却在这里猛然转向,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不但劈开崇山峻岭,切割出了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而且还在“大拐弯”的两侧,造就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与无人区。这片地区自古以来就几乎与世隔绝、人迹罕至,却分布着中国最神秘、最震撼的海洋型冰川群。西南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穿越“大拐弯”汹涌而来,形成大量降雪,各处发育的冰川不断汇集,造就了一个个远离尘世、不为人知的大型冰川群,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冰川学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科考“圣地”。
然而,进入墨脱的道路却非常艰难。
墨脱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上,沿途都是山高谷深,地形环境复杂,暴雪、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频繁,所以直到2013年扎墨公路修通之前,墨脱一直是全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曾经投下巨资修建了第一条从扎木到墨脱的简易公路,全长一百四十一公里。然而刚刚试通车不久,就被巨大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而唯一一辆开进墨脱的解放牌大卡车,在当地成为了永久的“文物”。
如今进入墨脱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派镇翻越多雄拉山,经背崩到墨脱;另一条是从波密翻越嘎隆拉山口,经达木到墨脱。我们这次墨脱考察的既定路线是:派镇——松林口——多雄拉山口——拉格——汗密——背崩——墨脱。自派镇往下,绝大部分的行程,大家要靠两条腿在深山峡谷中徒步穿越。
在进入西藏之前,我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为这次行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做足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下了飞机,我们一行三人先是在拉萨好好休整了两天,调整一下状态,同时也适应一下高海拔的气候条件。第三天一早,我们一行人带齐所有装备,乘坐大巴车前往墨脱县所在的林芝地区。
因为从拉萨没有到派镇的直达车,所以只能先乘车到林芝的八一镇,然后再转车到派镇。我们上午八点从拉萨东郊客运站出发,司机说接下来要在林拉公路上颠簸七个多小时,就算顺利的话,也要到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才能赶到八一镇。
藏区的道路,是名副其实的“眼在天堂,身在地狱”。一路上景色壮阔,却空气稀薄,当大巴艰难地爬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时,导师和师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不知道是因为年轻力壮,还是一路上光顾着兴奋地拿手机拍风景了,我除了呼吸有点儿憋闷之外,倒是没有什么明显的高反症状。
导师说,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是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与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的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拉萨河水系与尼洋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岭。米拉山以西,气候干燥寒冷,而以东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果然一过了米拉山口,当大巴进入了尼洋河河谷地带之后,空气忽然就变得湿润起来。道路两旁的群山上林木葱茏,半山腰上云雾氤氲,如果不是因为偶尔云开雾散,露出积雪还没有融化的山峰,初来乍到的内地游客恐怕会误以为是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林芝素有“西藏的江南”之称,当地的“桃花节”更是全国闻名。每年的三月中旬到四月下旬,318国道沿途、尼洋河河谷地带,一直到然乌、波密,绵延数千公里,漫山遍野的野桃树相继开花,在雪山背景的映衬下非常梦幻。可惜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中旬,错过了拍摄桃花的最佳时机。
大巴车一直在蜿蜒曲折的河谷中间,沿着尼洋河的右岸行进,尼洋河水时缓时急,时窄时宽,绿色的雪山融水翻滚着白浪,河中间的沙洲上草木丛生,风光旖旎。当地人将尼洋河称为“女神的眼泪”,浅绿色的尼洋河最终在巴宜地区汇入雅鲁藏布江,在则们附近的开阔水域上,形成了上黄下青一条非常清晰的分界线,这就是林芝非常有名的“江河汇流”奇观。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按原计划到达了这次行程的第一站——八一镇。下一步我们要从八一镇乘车到派镇,但是从八一镇开到派镇的班车,每天只有上午的一趟,这个时间已经赶不上了。我们师徒三人当天只好在八一镇住下,等到明天一早再继续出发。
初来乍到的兴奋冲淡了一路上的旅途劳顿,放下行李我就迫不及待地撺掇大家去吃当地的网红藏餐——墨脱石锅鸡。墨脱石锅鸡用的石锅,据说非常神奇,石料是一种世界上非常稀有的天然皂石,质地绵软,用普通的钢刀就能削琢,而且削石如泥。然而“墨脱石”一旦离开了墨脱,石质就会变得坚硬如铁,无法加工。墨脱石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特性,直到现在也还是个未解之谜,用这种石锅熬出来的鸡汤,据说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此外煲汤用的食材也在别处吃不到,有虫草、手掌参、天麻、枸杞等多种藏药成分,用的鸡也是当地的土鸡,要细火慢炖四到五个小时,肉质鲜嫩,入口即化。
关于沿途的网红美食,我来西藏之前可是做足了功课。听了我口沫横飞的一番动员,老师也食指大动,毕竟他老人家不只一次来过藏区,几次到那曲、日喀则等地区进行过冰川考察,所以状态恢复得很好,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海拔。反倒是师兄,本来人就安静,一路上更是晕车不说话,到了旅馆就说头疼不想吃饭。最后还是老师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这恐怕是大家在进入无人区前的最后一顿大餐了,再往后说不定每顿只能啃干粮,师兄这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大家出了宾馆。
镇子上旅馆、饭店、商铺林立,有很多内地人在这里做生意,出乎意料地热闹繁华。我们挑了沿街的一家名叫“墨脱石锅菌汤府”的地方,三个人吃了一整只石锅鸡。加上因为怕在深山老林里很难再吃到新鲜蔬菜,我们又涮了几大盘子的白菜、菠菜,一顿饭直吃到天擦黑了才心满意足地回旅馆休息。
第二天又是乘车赶路,早餐和午餐都是在车上解决的,到了下午天黑前终于赶到了派镇。
派镇又称派区、派乡,规模不大,却是外界通往墨脱的主要入口,也是徒步探险者们进入大峡谷和墨脱无人区之前,最后的物资补给站。
墨脱古称“白玛岗”。“白玛”在藏语中是“莲花”的意思,据说是因为墨脱域内群峰环绕,从高空俯瞰有如一座座盛开的莲花,而“白玛岗”翻译过来就是“隐秘的莲花圣地”。然而,这个传说中的“莲花圣地”,只有在夏秋冰雪融化的季节里才能与外界相通。因此,与世隔绝的墨脱,一直被看作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境”。加上恶劣的交通条件与绝美的自然景观,巨大的诱惑力使得墨脱成为了那些挑战生命极限的徒步穿越者的天堂,而徒步墨脱,这些年以来始终排名在“中国十大徒步线路”的榜首位置。
比起八一镇来,这里的住宿条件相对简陋了许多,傍晚时分我们在一家小客栈住下,发现这里的商店户外用品、压缩饼干、罐头、方便面等什么都有的卖,只不过价钱比外面要贵上不少。
导师选择在五月份入藏,是因为七、八月份是西藏的雨季,到时候墨脱丛林里阴雨连绵、土石松动,遇到山体塌方和泥石流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按照导师最初的设想,是要赶在危险的雨季到来之前,完成这次考察任务。然而事实上,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算不如天算,当我们一行三人风尘仆仆赶到派镇的时候,却在当地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变故。
刚安顿下来,我和师兄就去找客栈老板,打听接下来雇向导进山的事情。没想到客栈老板却告诉我们说,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现在在当地根本雇不到愿意进山的老乡。
老板解释说,要想进入墨脱,就要翻越多雄拉山口。多雄拉山海拔4500米以上,每年大雪封山的时间长达八九个月,别说是人,连鸟兽都别想过去。当地人把每年冰雪消融,人们能通过山顶的月份称作是“开山”。而现在这个季节,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就算是当地人想进山,也要等到“开山”以后。
“时候才能开山?”师兄问。
“这个可真不好说,”老板是个上海人,姓周,在当地开客栈已经五六年了,他道:“通常要等到每年的七月份,最早的话也要等到六月底。”
天才一秒记住【重生流小说】地址:chongshengliu.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