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重生流小说】地址:chongshengliu.com
我一下子就彻底清醒了,激灵灵打了个冷战,顾不上回帐篷拿外衣,就挨着帐篷喊大家起来。不一会儿,整个营地就沸腾了,反应快的开始收拾东西,反应慢的睡眼惺忪地从帐篷里走出来,一脸茫然地不知所措。
忽然有人问,两个向导呢?
我用强光手电四处扫射,就看见河岸边有个小小的三角形的黑影子,原来兄弟俩把帐篷搭在河边了。我赶紧跑过去喊他们起来,心里着急得要命,因为悬在头顶上的地质灾害说不定下一秒就会发生!
然而叫醒他们兄弟俩之后,平措反应却很平淡,说河水时涨时落很正常,我们是在杞人忧天。后来还是领队见我们迟迟没动静,特意过来催,这才又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们不情不愿地“挪窝”。
我们把营地搬到附近更高处的一处平实的山岗上,折腾了半宿大家都累得不得了,所以很快就睡着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一阵仿佛雷鸣般的声音从下面山谷的方向传来,轰隆隆地持续了很长时间。
第二天一早,我是被帐篷外的阳光给晃醒的。
雨后的清晨,太阳异常明媚耀眼,我伸着懒腰走出来,发现地面上蒸腾着如烟如雾的水汽,树木像是被洗过了一般,青翠欲滴,不知名的小鸟在欢畅地鸣叫,忽然离开枝头,扑棱棱地掠过头顶。
空气中传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声音,我朝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看见向导兄弟俩正双膝跪在山崖边缘,正对着下面河谷的方向念念有词。
原来昨天晚上我们撤离后不久,河道上游果然爆发了泥石流,声势浩大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滚石,冲毁了我们一开始宿营的营地。而后半夜我听到的雷声,其实就是山洪冲下来的声音,回想当时那种巨大的轰鸣声,恐怕在百里之外都能听得见。
从我站的位置向下俯瞰,只见河岸附近已经是一片狼藉,要不是老师当时及早发现、大家伙撤离及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早餐时大家对我们师徒三人的态度有了极大的变化,两个藏族向导也把我们当做救命的恩人一般千恩万谢,说我们是能先知先觉的活神仙。
老师就笑着说,这是科学的力量,只要学过地质方面的知识,平时多读读这方面的书,判断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就没有什么神秘的。
平措就不住地点头,说回去一定要送家里的两个娃去县城里认字、读书。
这已经是我们进入墨脱无人区以来的第三个白天,我们一早出发,前往沿途的下一个中转站——背崩。
这次墨脱徒步穿越的既定路线是:派镇——松林口——多雄拉山口——拉格——汗密——背崩乡——墨脱县城。背崩乡距离墨脱县城三十五公里,当地有常年定居的门巴族人口,也有乡政府的驻地,所以只要到了背崩,我们就算是彻底走出无人区了!
从汗密到背崩的距离是二十八公里,这一天的行程比较艰苦,先后要经过蚂蟥区、老虎嘴、一线天、阿尼桥、大塌方区等危险地段。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想那是因为这哥儿们没有来过墨脱。真正到过墨脱的人们都说,通向墨脱的路如同在地狱中穿行,而一旦进入了墨脱腹地,仿佛就一下子到了天堂。
所谓的“老虎嘴”,其实是在万丈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出的一条简易栈道。长约八百余米,不足一米宽,许多地方道路突然坍塌中断,仅靠临时搭在半空中的两根树干勉强连接在一起。
一侧是近乎垂直的崖壁,一侧就是万丈深渊,湍急的多雄曲在深渊底部一路向南奔流而去。在踏上栈道之前,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比较严峻,老a就开玩笑说,如果从这里掉到下面去,说不定就能一路漂流去印度了。
老a说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一路伴随我们的多雄曲,不久之后将在背崩地区汇入雅鲁藏布江。而雅鲁藏布江最终又会在巴昔卡流入印度境内,在与印度阿萨姆邦的另外两条河流合并后,更名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一直担心中国可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设水利工程,还一度传言中国要将雅鲁藏布江引入黄河流域,以缓解中国北方的缺水状况。因为这项工程一旦实施,就相当于中国在河流上游关上了“水龙头”,到时候印度的大部分水源就将会被切断。
领队让两名女队员和年长体弱的走在队伍中间,他和向导去前面探路,其他人则负责殿后。道路异常崎岖狭窄,压根儿不容许两个人并行通过,我就和师兄一前一后地夹着老师走,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顿珠这小伙子就跑过来,又要替老师拎装备,老师这次和蔼地回绝说,我的背包其实并不重,最重的仪器设备什么的,其实都在姚远的背包里。
顿珠一听我身上的背包这么重要,就又跑过来要替我背。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连忙谢绝道:兄弟你不用总是分心照顾我们,这包我已经背习惯了,一点儿都不觉得沉(才怪!)。
我们一路上身体紧贴着崖壁,一步一挪地慢慢前行。头顶上方的岩石并不稳固,犬牙交错甚至有些地方呈碎裂悬空状,仿佛有个风吹草动就会随时崩塌坠落!岩石的缝隙间不时有融化的冰水滴落下来,其间还伴随着那些阴魂不散的鬼虫子——蚂蟥,所以整个过程我的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
花了将近一个来小时的时间,全员终于安全通过了“老虎嘴”。此时此刻再回望来路,大家都有一种“虎口脱险”的感觉。下面的山路,海拔持续不断下降,峡谷的底部植被茂密、芭蕉成林,已经开始展现出一派亚热带特征的气候风光。
从高处向下看,峡谷中满眼葱郁,起伏如涛,远方一条瀑布从青山上流泻而下,如银白色的哈达在轻轻随风飘动。我忽然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吧!
大概是昨晚当地下过大雨的缘故,一路上大大小小的塌方不断,砂石泥土侵占了原本就不宽阔的路面,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得不冒着失足跌落深谷的危险,沿着塌方边缘小心翼翼地绕行。遇到较大面积的塌方区,落石甚至会掩埋整个路面,这时向导兄弟俩就要先过去,探明土石的坚实程度,找好落脚点。然后户外经验最丰富的领队和老a再过去,在塌方区的中段负责接应,其他人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在领队他们的帮助下缓慢通过。
偏偏这时天上又开始下起了小雨,我们穿着密不透气的雨衣负重前行,闷热、雨水、汗水,还有一路相随、锲而不舍的蚂蟥,简直快把人逼疯了。
领队轮子提醒大家注意,说前方又出现了一处很大范围的塌方区域,被乱石掩埋的路段目测有一百米以上。
靠!这是要玩儿死我的节奏么?
我身心俱疲地用手挑开雨衣的帽檐去看,然后连想死的心都有了:一整面山体已经被泥石流彻底推平了,倾斜的表面上干干净净,上面曾经的岩石、树木都不见了,现在正一部分胡乱地堆在路面上,更多的则继续俯冲到山下的河谷里去了,碎石一路铺到了河床上。
看见这种程度和规模的塌方,领队大哥你就直接告诉我,说是大型山体滑坡现场好不好!
萝莉莉脸色发白,说:“要不,我们等路修好了再过去吧?”
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老a默默掏出一包烟,抽起来,一路上我从来没看见过他吸烟。
领队就问藏族向导:“平措大哥,你怎么看?”
这时顿珠也看着他,平措低头想了想,就十分肯定地说:“没问题。我去年带人走过这样的路,而且你们比去年那些人体力要好。”
藏族向导的话,像是给萎靡不振的队伍打了一剂强心针。老a掐灭了手里的烟,就看向大家问:有没有人想现在退出?
半晌没有人说话,女作家就说:“我相信轮子和老a,只要你们不退出,我就绝不退出!”
毕竟大家一路艰辛走到这里非常不容易,如果现在放弃的话,就相当于此前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付之东流,任谁都无法坦然接受。
见大家都没有打算后撤的意思,轮子就说:“那好,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由我和老a在中间接应。但是这处塌方的面积非常大,需要多来几个人帮忙,有谁想报名?”
负责中间接应的人员,体力一定要非常好才行。首先需要能在土石松动的斜坡表面上保持自身平衡,而一旦被接应的队友失足滑落,就要在第一时间抓住队友,同时还要保证自己不被带着一起滚落山崖。
另外还有一点不利因素,就是负责接应的人在塌方区域逗留的时间比其他人都要长,这就增加了遇到二次塌方危险的几率。
我自告奋勇说:“我报名!”
南歌子他们就笑。
怎么?难道我从小到大各种体测不达标的事情已经人尽皆知了?
女作家就笑着说:“你们这些博士、硕士的还是算了吧,照顾好杜教授,你就算是帮了大忙了。”
队医道:“算我一个。”
轮子点点头,在场还剩下四名男士。
空空嗫嚅道:“我要照顾莉莉……”
我冷笑:实践证明,关键时刻这小子果然是有异性没人性!
领队又看向其他人,远风就说:“我报名。”没想到左岸一把拦住他,断然道:“不行!”
大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左岸在人们印象里是个非常温和克制的人,一直陪在孤僻冷傲的远风身边,一路上从来没见他对谁疾言厉色过。
倒是远风冷冷一笑,质问他道:“为什么?”
大家也都不解地看向左岸,左岸就尴尬地试图寻找措辞:“因为、因为……”
“因为我有病?”远风忽然道。
靠!这是什么情况?
气氛一时变得说不出来的怪异,只听有人忽然“咯咯咯”地笑起来,竟然又是高更那个奇葩。
高更是个瘦高个儿,不到三十岁,但我总觉得这人个性有些阴柔,只听高更邪里邪气地道:“不怕摔死的话,也可以算我一个!”
我瞬间感觉头有点大。
最终确定下来,由轮子、老a、高更、队医四个人作为中途接应人员,其他人按照女士、长者优先的顺序,依次通过塌方区。
向导兄弟俩按照惯例,先去前面替队伍探路。大家精神紧张地看着他们在大大小小的乱石中间穿行,时走时停,有时候两人还要折返一段距离,为了重新找路绕过一些无法通过的障碍。
有些障碍是嵌在路中间的巨石,有的足足有老解放卡车的车头那么大。也有些是高大完整的树木,整根整根地倾倒在斜坡上,或横插在乱石中。目注着两条瘦小的人影,在地质灾难的遗迹中间踯躅前行,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人的生命在这些巨大而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面前,是这样渺小而脆弱,就算是平措或者顿珠失足坠落山崖,我们所有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当藏族兄弟俩终于成功到达塌方区的对面时,我们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我松开拳头,发现手心里全是冷汗。
接下来是队医他们,四个人按照向导探索出来的安全路线,一个一个慢慢地进入了塌方区。在他们找到各自的位置后,剩下就轮到我们这些老弱妇孺了。
最先过去的是女作家、萝莉莉和空空,而四名接应人员,则会在几处最危险难行的路段帮他们一把。然后是老师和师兄,轮到我时,我特意紧了紧背包的带子,想着老师的这些宝贝仪器,一会儿可千万别有什么闪失。
《古格生死书》转载请注明来源:重生流小说chongshengliu.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